一封家书

来源:安化县纪委监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12

亲爱的父亲: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

昨日从母亲口中得知,您已收拾好行囊远赴广州离开了安化,怕我挂念,特意不曾给我来电。想起您瘦弱的身影汇入人海中消失不见的情景,心疼和心酸的情绪裹挟着我,忍不住落下泪来。

我自幼在外公家长大,读书常是寄宿,大学也远在重庆求学,与您相处的日子可谓极少,对您的形象可以说是很模糊了,等我对您的印象开始清晰起来的时候,我的父亲您已经老了。

亲戚们在一起谈天说地,免不了一番回忆青春怀念往昔,突然阿姨说道:“你爸爸原先是个才子呢。”很是平常的口气,却在我的心里掀起一阵涟漪,我已经很难将眼前瘦弱甚至略显迟钝的您与他们口中的才子结合起来了,好像怎么安装都生硬别扭。我也不是没有听您给我聊起过您的光辉岁月,只是毕竟不曾亲眼所见,便觉得不大真实了。

现在仔细想想也并不是没有蛛丝马迹可循,您的才气我似乎也见识过一二。您有很多的日记本,一部分是摘抄,一部分是自己写的一些闲散的文字,小时候闲着无聊翻箱倒柜找这些日记本,那时候很多句子都不大看得懂,只知道有一些内容都是以“亲爱的妹”开头,妹是母亲的名字,我想这应该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情书,那个时候您与母亲的感情大概很是甜蜜。

进入初中以后,您日记里的文字能看懂的内容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句话直到现在,我都时刻用来告诫自己,并曾多次分享给我的学生,内容是这样的:“人生病了总要吃药,而药常是苦的,人为了医治天生的无知之病总得学习,而学习是一件越发艰苦的事情。”我想这就是您的智慧吧,对于您来说读书有很多的遗憾,有诸多的身不由己,祖母体弱,兄弟甚多,家庭贫困,生活十分艰苦,我知道您读书苦,更多都是物质上的艰苦,可一旦物质艰苦了谁能说精神不受到煎熬呢?只是您常常告诫我:比起无知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幸运的是,您拼尽全力未曾让我在学业上留下什么遗憾。

不曾同您提起,上周放假坐在沙发上,突然听见您卧室传来一阵笛声,我问母亲,这是谁家在吹笛子吗?母亲说怕是您在吹,您以前最爱吹笛子了。我倒是完全没有把笛声和您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小时候也曾坐在您的臂弯里听着您演奏过。听母亲这样一说我竟有些兴奋,跑到您卧室,只看见手机屏幕反射出微微的光亮,您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床头,而笛声正从手机里飘荡出来。我叮嘱您少玩手机,早点休息,便退出了房间。说来也奇怪,我居然很是失落,大概我是渴望再次见到印象中那个安静吹着笛子的父亲吧,或许更令我遗憾的是,曾经长时间拮据紧张的生活,使您的情怀和热爱早已走远。

去年父亲节,我还站在讲台上是一名教师的时候,我想组织学生为他们的父亲录一个简单的祝福,可学生们却无论如何也无法自然畅快的表达,甚至还有学生表现出了一点抗拒。我理解大家的羞涩,中国人向来就是不善于表达爱的,三年里我一直尝试去教他们,大胆大方的去表达爱、温暖温柔的去传递爱,似乎也看到了一丝进步,然而在父亲节这一天却被打回了原形,我有些难过的回到办公室,恰巧在朋友圈看到这么一条文案:今天父亲节,任何平台都没有推出任何优惠活动,可见这是一群商业价值多么低的人啊。我的难过更加深了一分,父亲这个角色好像更多时候像一出默剧、一台黑白电视机,没有什么言语也没有什么色彩,父亲是山,沉默不语。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害怕和您独处,那种安静无语的氛围令我感到紧张又压抑,您曾多次向母亲抱怨我对您的关心太少了,不像别家女儿那样亲热,母亲同我说起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我有什么问题,这么多年我已经不大习惯和您相处了。直到在我执教《背影》一课时,才在朱自清笔下,在学生的泪眼和自己的鼻酸中理解父亲的形象,理解您尽在不言中的深沉爱意。

我现在单曲循环着许飞所唱的歌:《父亲写的散文诗》。

“这是我父亲

日记里的文字

这是他生命留下

留下来的散文诗

几十年后

我看着流泪不止

可我的父亲已经老得像一张旧报纸”

每一句歌词都戳中我的神经,您从年轻到衰老、从健壮到瘦弱、从灵活到迟钝的形象如同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在我脑海中飞速闪过。您真的很平凡,什么都给不了我,却又什么都给了我。

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女儿惟愿您顺意祥和,身体安康。

言不尽,观顿首。

女儿王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