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御史陶澍

来源:原创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8-17

官至清代两江总督的陶澍,期间有一段任职监察御史的经历,颇值得重重书写一笔。

清代的监察御史,作为言官,担有“弹举官邪,敷陈治道,审核刑名,纠察典礼”的职责,陶澍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记名为御史,嘉庆十九年三月四日,补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年三月,调陕西道监察御史。特别是他补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这是他京官外放的第一站,直接影响到陶澍今后的仕途,而陶澍在此任上,尽职尽责、不避权贵、正直敢言,为其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历史的长河中亦留下了不菲的官声。

经查阅相关资料,陶澍在江南道任监察御史的前任们,有两位与陶澍颇有渊源。比他先19年担任此职务的谢振定,湖南湘乡人,与陶澍同为消寒诗社诗友,但却是陶澍的父辈,这位谢振定史上称他为“烧车御史”,就是因为他不畏和珅这样炙手可热的权臣,和珅的车子被和珅宠幸的奴才乘坐,在大街上横行时谢振定当街烧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比陶澍先32年任职的云南人钱沣,名声更大,史称“瘦马御史”,钱沣既是有名的廉史又是一名著名的书画家,据说他画的马都异常精瘦,人们便问为何,他答道世人饭都吃不饱,马能够壮实吗?据清史记载,就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将和珅拉下马的。御史钱沣曾经任职湖南学政,年幼的陶澍曾经与父亲在岳麓书院读书时受到到他的特殊照顾。试想想,有这么两位先贤做出了典范,陶澍本人在这个位置上也一定有所建树。

在陶澍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三年后,既他四十岁那年,因湖南巡抚和湖南学政奏请将其父亲陶必铨入祀乡贤祠,留下了研究陶澍的一篇重要文献——《谢邑人公举先君子崇祀乡贤书》。在这篇文章里,写到了陶澍担任监察御史职务时留下的两幅名联。在官衙厅堂书一自警联:绕案风清,尘埃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又书写一联当作座右铭: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无人知者;办一事须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古人喜欢以联明志,通过这两幅对联,可见陶澍大有见贤思齐之志。

据岳麓书社出版的《陶澍全集》记载。在江南道上,他接连向嘉庆上了四道折子,包括部员忘亲恋栈、河工滥冒、吏部重签之弊和端吏治之源等。特别是对当时吏治,直言八弊:勒接交代、多摊捐款、预备赏号、派办供给、压荐幕友、滥送长随、委员需索、提督羁留。在明清时期,御史之权主要是行使监督之职,有时甚至是代皇帝巡察,可谓古风,但是处事若有差失,惩办也极严厉,而像陶澍这样一下子弄出这么多折子,言多必失,一不小心就会被反遭弹劾,陶澍如此作为,他难道不怕遭人暗算?其实,陶澍想到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爱民忧患之心出于至诚”“无时不以济人利物为志”,因此,他就敢于向当时最为腐败的吏治“动土”,并且他还提出了“矢公勤以率群僚,别贤否以端吏治,除莨莠以安良善,别猾蟗以慎勾稽”的政治主张,而这一主张,即使放在今天的用人政策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而在江南道上所做的一切,正好是为他“绕案风清,尘埃扫除吏牍;举头日近,光明洞照吾心”作注释。

1815年,由于陶澍政绩突出,调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在其《年谱》中只短短记了一句“半载断八百余案”。断案是监察御史行使“敷陈治道、审核刑名”之职,半年断八百案,相当于一天平均要断4.5起案子,有的案子还必须开展调研,既我们平常所说的“微服私访”。在陶澍的家乡安化,至今还留传着他很多治贪官、平民怨的故事与传说。而他本人,恪守“洁身自爱、廉政自律”的原则,在晚清官场实属另类,他的勤与廉,正是“要半文不值半文;办一事须了一事”的真实写照。

其实,作为寒门子弟的陶澍,他能够在京官的位置上一下到地方,就能够有如此建树,一则是他书读得好,并且立志效仿圣贤。二则是他向榜样如钱沣、谢振定们学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好的家教,在陶澍回忆自己父亲的文章里写道:“不孝澍自幼跬步弗离,府君每语以古贤可敬可畏之事,以感化其志气。”相传陶父曾经以“人生莫谗金山银山,但求天地良心不打弯。十年寒窗苦读求功名,仕途顺达丹心照河山”之语勉励儿子做一名清官。陶澍早在三十四岁,在京就职时就写下过“溪毛自可茹,何必餐玉饔。草衣自可袭,何必披华襛。秋兰自可佩,何必腰璜琮。风泉自可听,何必酣笙镛”这样的诗句。

在监察御史的位置上,陶澍没有做多久,因为有更重要的职务在等他,但无论在哪个职位上,他都如监察御史一样的敬业、清廉。在《安化县志》的人物里对陶澍如此评价:服官数十载,起居如寒素。陶澍不愧是晚清官场的一股清流。(作者:安化县教育局 陶金生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