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安化县冷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协助经济发展办公室(农业农村和扶贫办公室)的工作,具体负责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技术服务和农业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工作;负责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免疫接种和重大动物疫病监测、报告、控制与扑灭以及动物检疫等工作;负责农机购置补贴核实,协助处理农业机械安全事故;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服务工作;负责指导林业生产、开展林业技术服务、推广林业科学技术、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性工作;负责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河道湖泊与水库治理、水旱灾害防御、堤防维护管理、机电排灌、水资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事务性、技术性工作,承办农民负担监督、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土地流转、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
|
|
住 所
|
安化县冷市镇冷家嘴社区417号
|
|
法定代表人
|
胡化安
|
|
开办资金
|
15(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安化县冷市镇人民政府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86
|
386
|
|
网上名称
|
安化县冷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从业人数
|
10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 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1.宣传巡查双管齐下,遏制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苗头 通过召开屋场会、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村村响广播、微信公众号、美篇等方式广泛宣传加强粮食安全、遏制耕地抛荒、恢复双季稻生产、田长制、最新的种粮优惠政策等重点工作,使群众意识到“勤耕惜土光荣、懒惰抛荒可耻”,充分调动农民的耕地保护意识和种粮积极性。认真履行田长制日常巡查工作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为全镇94名村组田长进行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坚持每月巡查不少于3次,并且建立巡查台账,采取联合巡查与片区自查相结合,镇田长与村田长巡查相结合,居民集中区域与偏远区域巡查相结合,定期巡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正常普查与节假日巡查相结合的巡查方法,保证耕地保护巡查不留死角。 2.把关查处共同发力,耕地保护不留死角 严格把关建设用地审批程序,对农村村民建房用地手续做到“六到场”,即建房选址到场、放线到场、挂牌公示到场、修建房屋监管到场、竣工验收到场、发证到场,每月组织一次镇农村村民建房规划例会,对每户村民建房都必须做到手续齐全,才可以动工修建,杜绝未批先建现象。严格依法查处占用耕地和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截止今年4月,全镇共查处占用耕地行为2户,制止占用耕地行为5宗,完成卫片执法案件销号6宗,完善用地手续2宗,整改恢复耕地3.8亩。 3.复垦种植接续推进,粮食产量稳步提升 自2020年以来,冷市镇坚持开展双季稻生产集中统一育秧工作和新型农业机械化种植推广工作。2023年,镇级财政拨付资金30余万元,统一采购株两优4026、株两优120等优质早稻品种9000余斤,采购育秧软盘30万片,地膜5吨,有效保障了早稻生产前期所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指导种粮大户在马桥、金湖、南华等村设立3个早稻育苗点(其中南华村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大棚),镇技术人员将测报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高产栽培等技术延伸至村组基地,保护农民利益。3个育秧点足够供应全镇3240亩大田移栽,进一步减少种粮农户成本开支。此外,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还积极配合“青苗行动”,大力推广黄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镇财政拿出6万余元统一采购黄豆玉米优质品种 5000 斤发放各村(社区),用于2022年耕地复垦面积。据统计,2022年,冷市镇共完成耕地恢复676.85亩,已播种面积653亩,已经出苗面积541亩。 4.全面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畜牧产供销任务及经济指标,养殖结构趋向优化,全年全镇畜牧饲养总量达到68万头羽,同比增长6%,超额完成额定计划; 5.通过近年的努力,我镇两条资江一级河流及镇域内小溪流均全面实行禁捕目标。 6.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幸福家园创建评比和“六个一”人居环境创建评比,打造文昌,大苍,曲江,金湖,胡家,马桥等人居环境整治先进示范村。在市县双月评比考核中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全县先进行列。 7.秸秆露天禁烧获理想效果。成立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宣传车、横幅、标语、宣传单等进行宣传,与各村(社区)签订了责任状,共计张贴标语、横幅、120余条,发放宣传单600余份,2022年获安化县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单位。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许可期:自2021年6月3日至2026年6月3日
|
|
绩 效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况
|
2022年获益阳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益阳市人居环境十佳乡镇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情 况
|
无
|